7年實踐三個永續挑戰:從城市農耕到材料創新,我怎麼一題一解地做出改變?
- Ella
- 7月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我並非因為想符合趨勢走上永續,而是想解決一連串非常具體的問題。
我想記錄下來,這三個我曾經全心投入的題目。它們帶我認識了不同的挑戰與角色,從推廣者、開發者,到創業。
也讓我更確信,永續不只是理念,它需要技術、市場理解、系統設計,還有很多很多次的試錯與執行力。
七年來,我分別針對三個題目投入實踐與解法設計:
如何在都市有限空間中實踐封閉式可食循環系統?(2019)
如何用可擴散的保鮮技術減少生鮮蔬果的中段損耗?(2019-2022)
如何將農業副產物轉化為可堆肥、具市場競爭力的永續材料?(2022-2025)
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:如何在都市有限空間中實踐封閉式可食循環系統?
在一座城市邊緣的小型農場,我與團隊推廣一種嶄新的垂直植栽器。這套系統不僅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,還透過「蚯蚓堆肥+植物種植」的封閉迴圈,把廚餘轉化為肥料,實現了零浪費的微型生態循環。
那時我接觸到一個獨立農場,農場主設計出一套小型的垂直植栽器。它可以在陽台、天台、甚至社區空地種植蔬果。最有趣的是,這個系統將無油廚餘餵給蚯蚓,蚯蚓吃完產生蚓糞肥,再讓植物生長——一個封閉的微型生態系統。
我從農業外行人成為這套系統的推廣者與橋樑,包括:
擔任國際技術訪問的口譯,協助農場獲得兩項國際創新與永續金獎
與大學團隊共同開發改良型植栽器,拿下全國創新競賽銀牌
規劃導覽動線與教育內容,設計並帶領雙週農業導覽給社區民眾
這段經歷讓我深受啟發。我開始理解自然循環設計(circular systems)的力量,也首次思考:永續不是一場「拒絕」,而是一種「重新設計」。
第二個我投入的挑戰是:如何用可擴散的保鮮技術減少生鮮蔬果的中段損耗?
在與農產品供應鏈接觸的過程中,我觀察到蔬果從採收到上架的過程中有驚人比例因腐敗而報廢。為此,我協助推廣一款延長保鮮壽命的包裝袋,並帶領團隊從農場端到通路端建立起一套更穩定、可擴張的減損模式。
在農產品供應鏈工作時,我發現大量新鮮蔬果在還沒到消費者手中就已經因腐壞而報廢。這是非常真實的「剩食」問題,而且規模遠大於餐廳或家庭端。
我加入一個新創團隊,負責推廣一款能延長蔬果保鮮時間的包裝袋。這是一個典型的「不只賣產品,更在賣觀念」的任務。
我的角色與成果包含:
與42 個本地農場合作,建立穩定供應鏈
成功將產品打入台灣前五大超市通路,並拓展至香港、新加坡
推出新品,首年即佔據該分類45% 的營收
取得新型專利,並帶領生產流程優化,成本降低 59%、出貨效率提升三倍
建立品牌的 B2B 社群,從零到 3,500 名專業追蹤者,並打造官方電商平台
這段時間我學到,永續的產品必須在供應鏈、行銷與消費者教育之間,取得三方平衡。技術解法只是開始,行動與共識的建立才是推動改變的關鍵。
第三題我目前正全力處理是:如何將農業副產物轉化為可堆肥、具市場競爭力的永續材料?
從香蕉假莖出發,我與團隊研發出多款升級再造材料,包括可堆肥包裝、植物皮革、天然纖維布料等。這些材料已應用在實際商品中,並陸續通過國際認證,讓農業廢棄物成為下一代包材與材料解方。
這幾年,我的主力放在農業廢棄物的升級再造(upcycling)。尤其是香蕉假莖,它們每年大量被丟棄、難以處理,但其實蘊的植物纖維。
我與團隊投入材料研發、市場應用與歐洲拓展,推動一整套以香蕉莖為基底的永續材料系統。這些材料被用於:
可堆肥包裝、容器、日用品
植物纖維皮革
紡織替代品
成果包括:
材料已導入超過 700 家食農企業的產品中
受邀參加 2024 倫敦負責任包裝博覽會,現場取得 70+ 筆潛在 B2B 合作
建立歐盟市場策略,目前駐點里昂進行深度合作與拓展
跨研發、設計與製造的整合管理,確保創新能落地
材料通過 TÜV(家庭可堆肥)與 ABA(工業可堆肥)雙認證
主導並執行臺灣經濟部 SIIR 技術商品化計畫
這是一段很長的登山旅程,我仍在其中。
但我看到希望,當材料思維從「用完即丟」轉向「從何而來、往哪裡去」,整個產品策略就會跟著轉變。
我的永續公式:一題一解,持續前進
很多人問我,永續該從哪裡開始?我沒有標準答案,但我會說:
從你眼前能解的一題開始,不完美也沒關係,重點是動手做,然後做到底。
這三題,是我七年裡全力以赴的三段旅程。我還會繼續問問題、找夥伴、想出對策。
如果你也對這些題目有興趣,或正在解別的題,我很樂意交流。
我們在不同的題目上努力,但方向其實一致✨
留言